查看原文
其他

从深圳到新疆喀什,他奔赴跨越万里的“三年之约”

创新南山
2024-11-19



开栏语

寻找身边的“一点点”故事,定格一张张文明面孔,发掘这座城的美好。


为了记录故事里的文明面孔,南山区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南山区融媒体中心、南方报业传媒集团深圳分社联合推出《风尚故事南山范》栏目,一起听听这些岁月静好,却又灿烂生辉的故事。敬请期待!



深圳市前海蛇口自贸区医院

麻醉科医生杨鹍(kūn)华有一个约定


三年时光流转

一份来自新疆喀什地区的期盼

时常在他心中回响



“大概三年后,我们人民医院的新院区就要盖好了!到时候希望你能再来帮扶!”援疆半年间,他与当时对口帮扶的喀什地区妇幼保健院,还有经常去帮忙的喀什人民医院都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2024年恰好是第三年,是时候实现约定了,他准备好了。


7月16日,杨鹍华再次踏上援疆征途。他带着新经验、新技术、新计划,去会会老朋友们,见见对他充满感激的乡亲们,为更多患者送去希望。


“治病救人是医生的天职。对党员来说,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也是我们的本职。能够为祖国做出自己的贡献、为人民排忧解难,就是一个共产党员无上的光荣。”展望接下来一年的援疆之旅,杨鹍华心怀满腔热血,眼中是无限期待。









精进技术

有底气、有经验去造福更多家庭


“我一直认为‘医者父母心’。作为医生,病人始终是排在第一位的。”在一些情况下,“医生”二字意味着希望。杨鹍华深知这一点。


“很多患者从新疆、青海等地千里迢迢,甚至万里迢迢而来,看到患者家人们那么焦急的样子,我们内心也很触动。”杨鹍华下定决心,不断精进技术,保障手术安全,减轻患者病痛。


去年12月,深圳市首批“港澳药械通”获批器械——科利耳CI632人工耳蜗(人工耳蜗植入体和声音处理器)运抵自贸区医院并投入临床使用。这是目前全球最先进的第六代电子耳蜗。



“人工耳蜗植入手术患者多以小孩子为主。但是,几月龄孩子的麻醉在全区范围内都是比较罕见的情况。”杨鹍华回忆。


对患者来讲,越早植入人工耳蜗对听觉、语言的发育越有优势。然而,小儿麻醉对麻醉医生来讲是一项挑战。


来自河北的小金刚(化名)只有8个月大,体重10.5公斤,是首批受益患者中最小的一位。“首批手术中的最小患者——小金刚就属于婴幼儿麻醉的范畴,风险相对比较高。”杨鹍华介绍。


在这批手术开展之前,医院“不打无准备之仗”。由北京协和医院“三名工程”团队提供远程指导,杨鹍华与省妇幼、省人民医院、深圳市儿童医院的专家进行积极沟通。每一个专家教授他都跟着仔细学,尽可能问更多的问题,让自己尽快掌握。


杨鹍华自己掌握技术之后,在科室内部进行“传帮带”,对每一个医生都是全程跟、全程教,一步一步孵化,一步一步放飞。现在,他所在的科室人人都会做小儿麻醉、人人都能达到安全有保障的水平。


看到患者们术中情况顺利、术后康复快,杨鹍华他们非常欣慰。“截止目前,我们完成了将近200例人工耳蜗手术的麻醉,没有一例并发症,也没有一例差错和麻醉意外。在南山区,我们医院婴幼儿麻醉数量是最多的,今年上半年实施超过70例。”杨鹍华说道,“以后这方面手术可能越来越多,我们也越来越有底气,越来越有经验,造福越来越多的家庭。”


因为过硬的技术,杨鹍华成为了同事心目中“定海神针”一般的存在。“我家离医院近,有需求、有困难我能第一时间去帮忙。”医院有急诊、疑难危重患者,很多医生都会优先想到他。


在日常工作中,杨鹍华充分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他与北京协和医院联合推动了医院ERAS(快速康复外科)落地,通过术前、术中、术后的一系列措施,使医院日间手术由0提高至15%。



“现在很多日间手术,只要24小时内患者就可以出院,促进了患者的快速康复,也大大降低了他们的医疗负担。”杨鹍华说道。








两度援疆

“国家需要我们去,

我们必须今天就去”



杨鹍华觉得,在深圳这样快速发展的城市,也要心怀那些欠发达的地方和需要帮助的地方,把先进的技术、理念一起带过去。


“我来自江西革命老区,那里医疗和经济水平相对落后,但它是生我养我的地方。”从事麻醉专业19年,杨鹍华一直想着能够回报相对落后的地方,让他们也赶上现代化的步伐。


对他而言,无论是职业生涯的哪个阶段,哪怕是退休后,也是传递知识、播撒希望的新起点。两度援疆,便是他践行医者仁心的生动注脚。


2021年,杨鹍华得知需要医生前往新疆喀什开展医疗对口帮扶,有些犹豫要不要报名。


但当他听说喀什地区妇幼保健院因为长期缺乏专业的麻醉医生,很多妇产科的手术都开展不了,患者只能再转移到上级医院,增加了医疗的风险,他脑海里只浮现了一句话——“国家需要我们去,我们必须今天就去”。



于是,他前往喀什地区妇幼保健院进行了为期半年的对口帮扶。出发前,他安慰年幼的女儿:“爸爸要出个长差去帮助更多的人,让他们平安地生出健康的宝宝,就像你一样有爸爸妈妈陪在身边,健康长大。”



他到了之后,与当地的医生吃在一起、干在一起。针对科室现状开展系统化培训,对麻醉的规范和流程进行讲解,手把手教他们做,帮助他们实现手术从零到一百的突破,小儿外科也从无到有。


那段时间,他也与喀什人民医院结缘。“有些援疆专家在喀什人民医院需要开展手术,但没有合适的麻醉医生,这时他们想到了我。”杨鹍华回忆。在一次次帮助中,一来二去,他与喀什人民医院也结下了深厚友谊。他也推动喀什地区妇幼保健院与喀什人民医院医生间的技术互动与交流,一起学习、一起提升。


“当时,他们说大概三年后人民医院将会搬进新的院区,热情地邀请我、问我什么时候也来对口帮扶他们医院?我说有机会,我一定去!”最近,杨鹍华得知深圳有一个对口帮扶喀什人民医院的麻醉名额,立刻积极报名,随后通过审核,整装待发。






而今年,恰好老朋友们口中的第三年。“这次对口帮扶一年时间,说长也长,说短也短。”在这次援疆出发之前,杨鹍华已为喀什人民医院制定了一个详细的计划,希望这次能够提升医院的技术,能够进一步提高喀什地区的麻醉水平,让少数民族地区也能享受到更好的医疗。







挺身而出

“不管是现在还是以后,
我都会毫不扰豫地冲锋在前”


“我既是一名医生,也是一名党员。群众有困难,事情再大我们也要上。”这始终是杨鹍华的行动准则。


去年11月的一天,杨鹍华在公园晨练,突然听到呼救声。他赶紧跑过去看,发现一名老人可能是锻炼后用力过猛,晕倒在大巴车底。“我立刻疏散人群,告诉大家不要慌、我是医生!”在确定现场环境安全、疏散人群之后,他与热心路人一起将老人从车底抬出来。


在平地上,杨鹍华发现老人脸色发黑、没有脉搏和心跳,赶紧紧急对他进行人工呼吸和胸外按压。经过大概10分钟以后,老爷爷才慢慢的苏醒过来,这时救护车也到了。


事后,有同事看到了新闻报道,担心地问杨鹍华,万一老人有传染性疾病或发生其他情况怎么办?“其实我当时根本就想不到这么多,也顾不了这么多,救死扶伤是医生的天职,我作为党支部书记更是要冲锋在前。”杨鹍华说。


这不是他第一次挺身而出。这样的选择对他而言已成为了一种习惯。


“有次在火车上,我听到乘务员很急地喊‘有没有医生?’我第一时间过去了。”杨鹍华回忆,2015年,他在火车上遇到了一名高热惊厥的儿童。简单询问后,他发现小孩口吐白沫、后背非常烫,赶紧解开衣服,用毛巾擦拭。


经过广播呼救,好心乘客也送来了需要的退烧药。他把孩子气道打开,通过物理降温让孩子逐渐退烧。渐渐地,孩子恢复了意识,他也将孩子送上了等候在最近一站的救护车。







日常,他也经常带领支部党员在社区“双报到”,长期驻点,进行健康宣教、帮助孤寡老人和特殊儿童等。“碰到群众需要的时候,就算要碰到危险,不管是现在还是以后,我都会毫不犹豫地冲锋在前。”杨鹍华坚定地说。







来源 | 南方+文 | 刘倩希

编辑 | 喻梦婷

校对 | 张浩

审核 | 王婷婷 陈佩

转载请注明以上信息




本条微信部分图片或来自于网络

如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

电影院里看奥运?史上首次!南山就有~送票︱莎士比亚经典,王子复仇记!
数据赋能,乘数而上|这一大赛专场宣贯会来啦!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创新南山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